正值端午假期
大街小巷充满了节日的氛围
(资料图)
穿梭其中
捕捉到几位街头手艺人的身影
他们大都年过半百
却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自己几十年的老手艺
为街坊邻里提供着便利的生活
修补时间缝隙的一代“钟”师
定位:聚星街
“我每天从早上7:30开到晚上8:30,价格便宜、手艺好,所以回头客比较多。”洪师傅今年67岁,年轻时候在钟表店工作,跟着师傅学了修钟表这门手艺,如今这门手艺陪伴了自己近40年,整日盯着零碎部件,检查机械运转,看似枯燥,却是洪师傅的一桩乐事。
“老洪啊,我的手表不走了,你看看怎么回事?”77岁的蔡老伯是洪师傅的常客。两人因修表结识多年,一来二去也成了无话不谈的老伙伴。几十年如一日,洪师傅诚信经营,童叟无欺,让许多陌生人和蔡老伯一样,从顾客变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。
洪师傅坦言,当初为了生计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,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,对于他来说修理钟表变成了一种兴趣爱好。随着电子表、智能表的兴起与普及,洪师傅也在与时俱进地学习更多的修理技能。每当停滞的时间,重新跳动起来,洪师傅成就感满满,一切烦恼都随之烟消云散。
一锤一敲、一缝一补就是五十余载
定位:庆华一路
“家门口”的“缝缝补补”服务看似不起眼,但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。“生意还可以,我每天早上7:30就来了,小修小补的东西蛮多。”许老伯今年73岁,从20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修补手艺,修鞋、换拉链、修包、拷纽扣这些都是许老伯每天的工作,常年修补、敲打、拉扯的动作让许老伯的十指都变了形。
“我们当时有句话叫‘荒年饿不死手艺人’,我凭着这门手艺养大了一双儿女,如今已是三代同堂,生活过得幸福美满。”许老伯表示,这份工作如今在他看来已不仅是工作,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。每天来这里缝缝补补,跟居民朋友们聊天嘎山湖甚是开心。许老伯还表示,现在不光老年朋友来修补衣物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注重低碳环保的理念,纷纷送来自己的衣物,自己还修过不少名牌产品呢。
因为热爱,所以无悔
定位:庆华一路
朱师傅今年67岁,曾经在香港某医疗科研公司工作过,曾经还参与研发过癌细胞切片机等医疗设备,如今退休多年,朱师傅选择发挥余热,利用自己机械维修方面的专长为居民们修理家电。
与其他手艺人不同,朱师傅是2年前从亲戚的手中盘下了这一间小铺,“我喜欢修理、喜欢研究,现在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多,像无叶风扇、ih电池的电饭煲、led灯……这些靠老的维修技术肯定是不行的,于是我一边上网学习,一边打开来研究,修理好了我就掌握了新技能,修不好不收钱。”
朱师傅说,自己从小就喜好机械原理,家里有几十本电器维修方面的书,都被他视若珍宝。电器问题出在哪,朱师傅看一眼,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,常用的那些小家电,朱师傅早就轻车熟路了。
匠心钻研 “锁”住一方平安
定位:庆华一路
修车的王师傅与开锁的孙师傅原来是单位的同事,96年单位体制改革买断工龄后,两人依托“4050”项目开启了新生活。王师傅在原单位的推荐下考了维修方面的上岗证,孙师傅自行去市区拜师学习开锁,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,两人还坚守在当初的选择上。
“我喜欢拆拆弄弄,单位体制改革后就推荐我去学习维修,当时学了修自行车,后来电瓶车多了,我就买了电瓶车自己拆开看结构,找学习材料。”王师傅今年66岁,他表示,做服务这行的,一定要多学多练、孰能生巧,不然就要被时代淘汰。
“我们开锁的属于特殊工种,派出所都要备案。有时候一个电话说门锁住了,再晚我也要去开锁。”孙师傅今年64岁,从事开锁、配钥匙也有二十余年了,也带过几个徒弟,徒弟们也还在坚守这门手艺,虽然不怎么赚钱,但每当帮居民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时,总能收获快乐。这几年,孙师傅开通了淘宝、百度、高德、大众点评、美团等平台,网络上搜索“阿四开锁”,立马出现孙师傅店面的定位及电话,电话一呼,孙师傅风雨无阻、使命必达。
在我们城市的街头巷尾里,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店铺,这些老手艺人更像是“守”艺人,他们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,凭己之力方便居民的生活,即使时代在不断变化,这份工匠精神也在不断开拓创新、与时俱进,用满腔热诚厚植为民情怀。
择一事、爱一行、终一生
致敬所有默默坚持的手艺人!
王婷